三人行考研网

考研真题笔记模板题库资源推介平台

工作时间:9:00 ~ 21:00

考研二战上岸,我踩过的那些“坑”希望你都能避开

我踩过的那些“坑”希望你都能避开

当拟录取通知的邮件弹出时,我盯着屏幕看了整整五分钟 ,手指悬在键盘上,却迟迟打不出一个字,没有想象中的狂喜 ,也没有预想中的如释重负 ,只有一种近乎虚脱的平静——就像在黑暗里走了很久很久,终于看到前面有光,却又忍不住想起那些差点让我永远留在黑暗里的坑。

第一年考研时,我像只没头苍蝇似的扎进复习堆里 ,总觉得“只要努力就行 ”,却不知道努力的方向错了,比不努力更可怕 ,第二年上岸后,回头看看那些摔过的跟头,有的摔得头破血流 ,有的差点让我放弃,但每一道伤疤都成了后来路上的警示灯,今天把这些“坑”写下来 ,不是想卖惨,是希望后来的人能少走弯路——毕竟,考研这条路,走对方向比埋头狂奔更重要 。

第一个坑:用“战术上的勤奋”掩盖“战略上的懒惰 ”——盲目刷题却不总结

第一年复习时 ,我总觉得“题刷得越多 ,上岸概率越大 ”,那段时间,我的书桌上永远堆着做不完的习题册:英语真题刷了三遍 ,政治选择题做了五套,数学真题从2000年做到去年,每一道题都用红笔标注了答案 ,密密麻麻的,看起来特别“努力”,但最后考试时 ,英语阅读还是错一半,数学大题步骤写得乱七八糟,政治分析题甚至差点没写完。

后来我才明白,我不是没努力 ,是努力错了方向,比如英语阅读,我刷完一套题对完答案就扔了 ,从不分析“为什么错”——是单词不认识?长难句没读懂?还是逻辑没理清楚?同样的题型 ,第一次错是因为单词,第二次错还是因为单词,第三次换了个词 ,我照样错,数学更是如此,我沉迷于“刷题数量 ” ,一道难题卡半小时也要死磕,却从不花时间整理错题本,结果同一个知识点 ,在不同题型里换个说法,我又栽了跟头。

第二年我彻底改了方法:英语真题不再追求遍数,而是“精读+复盘”,每做完一篇阅读 ,我会把里面的生词 、长难句抄下来,分析每个选项为什么对、为什么错,甚至把“同义替换”的词组整理成表格 ,数学则放弃了“题海战术 ” ,每天花两小时整理错题本,不仅抄题目,更要在旁边标注“考点”“错误原因”“解题思路 ” ,每周还会把错题拿出来重做一遍,效率上去了,压力反而小了——原来“比“刷题”更重要 。

第二个坑:把“自我感动”当努力——每天学12小时却是在“磨洋工 ”

“我每天学12个小时 ,凭什么还考不上?”这是第一年考研时我最常问自己的话,那时候我给自己定了严格的作息表:早上6点起,晚上12点睡 ,中间除了吃饭上厕所,全部时间都在自习室,但我现在回想起来 ,那12个小时里,至少有3个小时是在“磨洋工”——比如早上背单词,背了半小时就开始走神 ,盯着单词书发呆 ,脑子里想的却是“中午吃什么 ”;下午做数学题,遇到难题就忍不住刷手机,刷了十分钟短视频才回过神来 ,然后又花半小时“重新进入状态 ” 。

更可笑的是,我还特别喜欢“表演努力”:在朋友圈发“今日学习打卡”,配图是摊满书本的书桌;在自习室故意把书翻得哗哗响 ,好像这样就能证明自己很拼,但结果呢?单词书翻烂了,核心词还是没记住;数学题做了几千道 ,考场上看到题还是觉得“似曾相识,但就是不会 ”。

第二年我学会了“高效学习”:不再纠结“学了多久”,而是关注“学了多少 ” ,我会用“番茄工作法”划分时间,25分钟专注学习+5分钟休息,这25分钟里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,甚至把微信、微博都卸载了 ,每天晚上睡觉前,我会花10分钟写“复盘日记”:今天学了什么?哪些知识点掌握了?哪些还需要巩固?明天计划做什么?这样一来,虽然每天只学10个小时 ,但效率比第一年12个小时高多了,原来“真正的努力,不是看起来多拼 ,而是真的把知识装进了脑子里 ”。

第三个坑:过度依赖“经验贴”,却忽略了自己的节奏

第一年备考时,我沉迷于各种“考研经验贴” ,尤其是那些“三个月逆袭985 ”“每天只睡5小时”的帖子,看到有人说“政治最后一个月背肖四就够了”,我就把政治复习推到最后一个月;看到有人说“数学只做真题就够了 ” ,我就放弃了基础阶段,直接开始刷真题;甚至看到有人说“早上背单词效率最高 ”,我就强迫自己每天5点起床背单词 ,结果因为睡眠不足,一整天都昏昏沉沉 。

后来才发现 ,那些经验贴只是“别人的路”,不是“你的路”,有人基础好 ,三个月冲刺可能有效;有人天赋高,每天睡5小时也能扛住,但我不行 ,我数学基础薄弱,必须花时间打基础;我记性差,单词要反复背才能记住;我是“夜猫子 ” ,晚上学习效率比白天高,非要强迫自己早起,纯属自讨苦吃。

第二年,我不再盲目照搬经验贴 ,而是先“分析自己”:我的优势是什么?劣势是什么?哪个科目需要花更多时间?每天哪个时间段效率最高?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计划:早上7点起(不用早起,反而更专注),上午学数学(逻辑思维清晰) ,下午做英语阅读(精力最旺盛) ,晚上看政治视频(记忆为主),睡前用1小时复盘(巩固当天所学),虽然每天的计划和别人不一样 ,但学起来特别顺手,效率也高了很多,原来“适合自己的节奏 ,才是最好的节奏”。

第四个坑:陷入“信息差 ”,被各种“小道消息”带偏节奏

第一年考研时,我特别容易被“小道消息”影响 ,今天听说“某科大纲要改 ”,就赶紧扔掉手里的书,去搜新大纲;明天听说“某押题班特别准” ,就花几百块钱买课,结果发现都是录播课,还没自己总结的笔记有用;甚至看到群里有人说“今年数学特别难” ,就焦虑得睡不着觉 ,连续几天学不进去,结果最后数学难度和去年差不多 。

最夸张的一次,是考试前一周,我在群里看到有人说“英语作文模板不能用 ,会被判作弊 ”,吓得我把背了半个月的模板全删了,考试时对着作文题发呆 ,最后写得一塌糊涂,考完才听说,那人是竞争对手故意散布的谣言。

第二年我学会了“过滤信息”:只相信官方渠道——研招网 、学校官网 、目标院校的研究生院网站,大纲出来后 ,我会自己对比新旧变化,而不是听别人瞎说;押题班?我只跟一个靠谱的老师的课,其他的都不看;群里那些“内部消息”?直接屏蔽 ,最多扫一眼标题,绝不深究,原来“考研是场信息战 ,但更是场‘筛选信息战’——重要的不是你知道多少 ,而是你相信多少 ”。

第五个坑:把“二战 ”当借口,用“压力”绑架自己

第一年失败后,我没找工作 ,直接决定“二战”,那时候所有人都说“你压力肯定很大 ”,我也觉得自己“必须考上 ,不然就完了”,结果越是这样想,压力越大:晚上失眠 ,白天学不进去,稍微做错一道题就自责半天,甚至躲在厕所里哭 。

有段时间,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:“我是不是真的不是考研的料?”“万一再失败怎么办? ”这种焦虑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,直到有一天,我妈跟我说:“你二战,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,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机会 ,考上了,你好;考不上,我们再找工作 ,也不是世界末日。”

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,是啊,考研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,我把“必须考上”改成“尽力就好 ”,每天给自己留半小时“放空时间”:听听歌、散散步,或者和朋友聊聊天 ,压力小了,效率反而上去了,做题时也不那么慌了 ,原来“二战最可怕的不是失败,而是被‘压力’绑架——你不是为别人考,是为自己考 ,尽力了 ,就不后悔”。

现在回头看,考研二战就像一场“自我救赎 ”——我踩过的每一个坑,都让我更清楚自己要什么;摔过的每一次跤 ,都让我更懂得怎么站起来,那些曾经让我失眠焦虑的夜晚,那些做不完的习题 ,那些改了又改的计划,最后都变成了拟录取通知上的“拟录取”三个字 。

如果你也在准备二战,或者打算二战 ,别盲目刷题,要学会总结;别自我感动,要追求效率;别照搬经验 ,要找到节奏;别被信息带偏,要学会筛选;别被压力绑架,要相信自己。

考研这条路很难,但走对了路 ,就不难 ,愿你能避开这些坑,顺利上岸——毕竟,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,时间都看得到。

阅读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