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真题笔记模板题库资源推介平台
工作时间:9:00 ~ 21:00
凌晨两点的书桌前 ,台灯的光晕在摊开的《外国文学史》上投出一小块暖黄,窗外的风卷着初冬的凉意拍打玻璃,而我正对着密密麻麻的笔记出神,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画着圈 ,像极了过去一年里我无数次在脑海里盘旋的念头——为什么放着本校本专业的安稳路不走,非要一头扎进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?答案其实很简单,因为每当读到伍尔夫的意识流文字 ,或是看到莎士比亚悲剧里人性的挣扎时,那种从心底涌出的震颤,是四年本科专业从未给过我的 ,三跨考研这条路,从一开始就带着孤注一掷的决绝,而如今 ,当拟录取通知真的躺在邮箱里时,我忽然明白:所有的热爱与坚持,真的会穿过漫长的黑暗 ,在某个清晨,给你递来一束光 。
我的本科专业是会计学,一个听起来“务实”到不能再务实的领域,大一时跟着课程表走进高数、线代 、审计教室,我以为所有大学生活都该是这样——公式、报表、逻辑严密的推演 ,像一台精准运转的机器,但偶然的一次选修课,彻底打乱了这种“按部就班” ,那是门《西方文学简读》,老师讲到《百年孤独》里布恩迪亚家族的循环命运时,黑板上随手画出的家族树突然有了生命 ,我仿佛看见马孔多小镇的雨打在羊皮纸上,看见奥雷里亚诺上校制作小金鱼时的孤独与执着,那天下课 ,我冲进图书馆,在文学区蹲了整整一下午,从《荷马史诗》到《追忆似水年华》 ,那些曾经被我当作“闲书 ”的文字,突然变成了有温度、有呼吸的存在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我开始疯狂“补课”,白天在会计课上偷偷读《红楼梦》 ,晚上在宿舍被窝里用手电筒看《百年孤独》,周末泡在图书馆文学阅览室,从先秦诸子到后现代主义 ,从诗歌到戏剧,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着水分,我发现自己对文学史的兴趣远超于资产负债表 ,对文本细读的热情远胜于做分录,但现实的骨感很快摆在面前:我从未系统学过文学理论,本科院校也没有相关专业 ,考研意味着要和那些中文系“科班生”站在同一起跑线,跨的不仅是专业,更是四年的知识体系。
“真的要考吗? ”朋友问我,“会计多好找工作 ,文学那么‘虚’。”我也动摇过,尤其是看到父母希望我考个会计研 、进事务所时,那些深夜的焦虑几乎要将我淹没,但每当拿起一本小说 ,读到张爱玲笔下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蚤子”时,那种被击中的感觉又告诉我:这不是“虚 ” ,这是比数字更真实的人性洞察,终于,在大三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 ,我在志愿表上郑重写下“中国现当代文学”几个字——不是试试看,是“一定要” 。
决定跨考后,我才发现自己有多“天真” ,中文系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在读文学理论、语言学概论,而我连“能指 ”“所指”都分不清;他们能随口说出鲁迅《狂人日记》里的“吃人”象征,而我连《中国新文学大系》都没翻过 ,差距像一道鸿沟,而我只能用最笨的办法去填——从零开始,像小学生一样“啃”书。
每天清晨六点半,图书馆开门的铃声还没响 ,我就已经在门口排队,第一个冲进去,直奔三楼文学区 ,从书架上抱下十来本书:《文学理论教程》《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》《外国文学史》,厚厚的书脊像一堵堵墙,压得人喘不过气 ,上午啃理论,下午读作品,晚上整理笔记 ,为了理清现代文学史的脉络,我用不同颜色的笔在A3纸上画时间轴,从1917年文学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,每个流派、每个作家 、每部代表作都标注得清清楚楚,密密麻麻的笔记攒了十几个笔记本,写完的笔芯能装满一整盒。
最难的是文学理论,那些抽象的概念像一团乱麻,我常常读一页就要查半小时资料 ,记得学“结构主义 ”时,看了一天雅各布森的理论还是云里雾里,急得在图书馆走廊里掉眼泪 ,后来索性把相关章节抄在笔记本上,反复琢磨,甚至给专业课老师发邮件请教(那是大学四年第一次主动联系文学老师) ,老师回复得很耐心:“理论不是死记硬背,是要结合文本感受的 。”那天晚上,我重新翻开《红楼梦》 ,试着用“视角理论”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述角度,突然就觉得那些概念“活 ”了过来。
专业课之外,英语和政治也不能放松 ,我的英语基础还行,但考研英语阅读的逻辑和四六级完全不同,一开始做阅读正确率惨不忍睹,每天晚上雷打不动做两篇阅读 ,做完后逐句翻译,把每个不认识的单词查出来,整理在“考研英语单词本”上——那本子后来被我翻得起了毛边 ,连封皮都掉了,政治则是另一场“硬仗”,马原的哲学概念总能把我绕晕 ,只能靠反复听课、刷题来巩固,肖秀荣1000题我刷了三遍,每次错题都用红笔标注 ,错题本上写满了“这里要注意 ”“这个知识点容易混淆”。
最难的还是心态,备考后期,身边的同学要么保研成功 ,要么开始实习,只有我还在日复一日地重复“看书-做题-背书”的生活,看到朋友圈里晒出的offer,说不羡慕不焦虑是假的 ,有次模拟考,专业课成绩比往年平均线低了20分,我躲在宿舍楼的天台上哭了很久 ,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成功,那天晚上给妈妈打电话,带着哭腔说:“妈 ,要不我不考了吧,太难了 。 ”妈妈没有劝我,只是说:“你从小就喜欢看书 ,现在为了喜欢的东西努力,就算失败了,以后也不会后悔 ,至少,你试过了啊。”妈妈的话像一剂定心丸,让我擦干眼泪,重新拿起书本——是啊 ,我试过了,这就够了。
考研前一个月,是真正的“至暗时刻 ”,压力像潮水一样涌来 ,失眠、掉头发 、食欲不振,整个人瘦了一圈,每天早上照镜子 ,看到自己黑眼圈重得像熊猫,连笑的力气都没有,那时候 ,我甚至开始做“噩梦”:梦见考试当天找不到考场,梦见答题卡涂错位置,梦见自己坐在考场上,脑子里一片空白 。
最崩溃的一次是考前一周 ,我坐在图书馆里,对着《中国当代文学史》里的“十七年文学”章节,怎么也记不住那些作品的特点,窗外的天慢慢暗下来 ,图书馆的灯光亮起,周围的同学都在埋头苦读,而我却一个字都看不进去 ,突然,我把书摔在桌上,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,邻座的同学吓了一跳,递给我一张纸巾,轻声问:“要不要休息一下?”我摇摇头 ,哽咽着说:“我觉得我考不上了,我什么都不会…… ”那个同学是个二战考生,她拍拍我的背说:“去年我也这样 ,觉得什么都记不住,但最后还是走进了考场,现在放弃,太可惜了。”
是啊 ,现在放弃,太可惜了,我深吸一口气 ,重新拿起书,告诉自己:“再坚持一下,就一下。”那天晚上 ,我没有再强迫自己记知识点,而是翻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说,读了其中最鼓舞人心的段落 ,合上书时,我心里忽然平静了许多——考研不是人生的全部,但既然走了这么远,为什么不走到最后呢?
考试那天,雪下得很大,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,站在考场外 ,看着同学们冻得通红的脸,突然觉得心里很平静,拿到试卷的那一刻 ,我深呼吸了一下,开始答题,专业课的题目有几分是我复习过的 ,也有几题没见过,但我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,把学到的知识往题目上靠 ,最后一门专业课考完,走出考场,阳光透过雪照在脸上 ,暖洋洋的,我知道,不管结果如何,我都已经尽力了 。
查分那天,我手抖得几乎拿不住手机 ,当屏幕上跳出“总分389 ”几个字时,我愣了几秒,然后突然跳起来 ,在客厅里转圈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,那一刻 ,过去所有的焦虑、崩溃、失眠,都变成了值得,后来复试 ,面对老师的提问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,而是把自己这一年多来的思考和感悟都说了出来 ,当听到老师说“欢迎加入我们”时,我知道,我真的做到了——我从一个“旁观者”,真正变成了这个领域的“闯入者 ”。
我已经坐在研究生教室里 ,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鲁迅的《野草》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