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真题笔记模板题库资源推介平台
工作时间:9:00 ~ 21:00
考研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有人起跑就冲刺 ,有人中途想放弃,而我,大概是那个在半路摔了一跤 ,又爬起来慢慢挪的人,大三下学期决定考研时,我以为只要按部就班地复习 ,就能稳稳走到终点,可真正翻开书本才发现,这条路远比想象中难——背了又忘的政治知识点 ,永远做不完的英语真题,像天书一样的数学公式,还有身边同学悄悄晒出的进度条 ,都像石头一样压在心上,焦虑和拖延症像两个幽灵,几乎把我拖进了放弃的深渊,直到后来 ,我试了很多方法,才慢慢学会和它们“和解”,甚至把它们变成了复习路上的“助推器”。
刚开始复习时 ,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机,下意识地想看考研群里的消息,今天有人说“英语阅读错了10个 ,是不是没希望了”,明天有人说“数学强化班已经过半了,我才刚开始” ,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我心里,明明昨天刚背完的单词,今天做题时又忘了大半;明明数学题做了两小时 ,正确率还是没提高,晚上躺在床上,脑子里全是“考不上怎么办 ”“别人都比我强”的念头,常常失眠到凌晨 ,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图书馆,效率反而更低。
后来我意识到,这样下去不行,我找了个本子 ,开始每天写“焦虑日记”,不是抱怨,而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,把焦虑的原因写下来:今天数学题没做出来,怕自己学不会 ”“看到同学进度快,怕落后” ,写完之后,我会问自己:“这件事真的那么可怕吗?”数学题没做出来 ”,就拆解成“是知识点没掌握 ,还是方法不对?”;“同学进度快”,就反问“他的节奏适合我吗?我按自己的计划来会不会更好? ”
慢慢地我发现,80%的焦虑都来自“想象中的恐惧”,比如我总担心“政治背了也忘 ,等于白费”,但后来发现,所有知识点都是“先记住 ,再理解,最后会用”的过程,背了忘忘了背 ,本就是常态,当我把“考不上就完了 ”这种灾难化的想法,换成“就算这次没考上 ,我也学到了坚持和规划的能力”,心里的压力突然小了很多,焦虑不是敌人 ,它更像一个信号,提醒我“这里可能需要调整方法”,学会和它对话,而不是被它控制,是克服焦虑的第一步 。
比起焦虑,拖延症更让我头疼,明明知道该做数学了 ,却忍不住刷手机;计划背1小时单词,结果前30分钟都在“等状态好”,有次我统计了一天的效率 ,发现真正专注学习的时间还不到3小时,剩下的全在“磨洋工 ”,我骂自己“太懒” ,但越骂越拖延,陷入了“拖延—自责—更拖延”的恶性循环。
后来读了一本讲心理学的书,才明白拖延症不是“懒 ” ,而是大脑在“逃避痛苦”,数学题太难,背单词太枯燥,这些都是“痛苦”的事 ,大脑会本能地拖延,而刷手机、看剧,能立刻获得多巴胺 ,大脑当然更喜欢,所以克服拖延症,不是靠“硬逼 ” ,而是要学会“骗”大脑——把痛苦的事“变小”,让大脑觉得“这件事也不难”。
我试了几个方法,效果特别好 ,第一个是“5分钟启动法 ”,比如不想做数学题,就告诉自己“只做5分钟 ,做不完就停”,结果往往是,5分钟后进入了状态,不知不觉就学了1小时 ,不想背单词,就打开APP只背10个,告诉自己“背完这10个就休息” ,结果常常一背就是半小时,第二个是“拆任务法 ”,以前我计划“今天复习高数” ,太笼统,一看就犯怵,后来改成“今天复习高数上册第三章 ,做10道选择题,整理3个公式”,任务越具体 ,越容易开始,第三个是“奖励机制 ”,做完这套英语真题,就奖励自己喝一杯奶茶”“背完50个单词 ,就允许自己看20分钟剧”,把“痛苦 ”和“快乐”绑定,大脑会慢慢接受“先苦后甜”的模式 。
最让我惊喜的是“番茄工作法 ” ,以前我总觉得“必须学满8小时才叫努力”,结果越学越累,后来用番茄钟 ,学25分钟休息5分钟,4个番茄钟后休息20分钟,一开始还担心“25分钟太短 ,进入不了状态”,结果发现,短时间专注反而效率更高 ,而且休息的5分钟,我完全不看手机,而是站起来走走 、看看窗外,让大脑真正放松 ,现在回想起来,拖延症就像一只“纸老虎”,你越是盯着它、害怕它 ,它越凶;但只要你敢迈出第一步,就会发现,它根本没那么可怕。
克服焦虑和拖延症后 ,我最大的收获不是“学了多少东西”,而是找到了自己的“复习节奏 ”,以前总和别人比进度 ,别人做第二遍真题了,我才刚做完第一遍;别人开始背政治大题了,我还在看基础课 ,结果越比越慌,越慌越学不进去。
后来我彻底放弃了“和别人比”,开始“和自己比”,我会每周日晚上花1小时做计划,不是写“今天学8小时 ” ,而是具体到“上午9-11点做英语阅读,对答案并分析错题;下午2-4点复习数学公式,做20道题;晚上7-9点背政治马原 ,默写框架”,计划里还会留出“弹性时间”,比如周三下午不学新知识 ,专门用来补上周没完成的任务,或者复习薄弱的地方 。
我发现,当我按自己的节奏来,反而学得更扎实 ,英语阅读以前错8个,后来慢慢对到5个、3个;数学题以前要1小时做10道,后来40分钟就能做完 ,而且正确率提高了,更重要的是,我开始享受复习的过程,背政治时 ,我会想象自己是在和“马克思 ”“毛泽东”对话,理解他们的思想;做数学题时,我会把每道题当成“闯关” ,解出来的那一刻,比赢了游戏还开心。
也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,比如有次模拟考数学,只考了60分 ,比上次低了20分,我当场就哭了,但哭完之后 ,我擦干眼泪,把错题一道道整理出来,发现其实都是“粗心 ”和“知识点混淆” ,那天我没学新东西,专门花时间把错题重新做了一遍,还找了几道类似的题练习,第二天早上醒来 ,我告诉自己“模拟考的意义是暴露问题,不是否定自己”,心里一下子就豁然了。
现在回头看 ,考研这一年,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规划时间 、如何高效学习,更重要的是 ,我学会了如何和自己相处,焦虑的时候,我不再逃避 ,而是停下来问问自己“我真正害怕什么 ”;拖延的时候,我不再自责,而是用“5分钟启动法”让自己动起来;遇到困难的时候 ,我不再抱怨,而是把它当成“升级打怪”的机会 。
最后成绩出来,虽然不是最顶尖的,但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,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,我没有想象中的狂喜,反而是一种平静的踏实 ,我知道,这一年里,我打败了那个容易焦虑、总是拖延的自己 ,变成了一个更自律、更勇敢的人。
考研路上,焦虑和拖延症或许永远无法“彻底消灭 ”,但我们可以学会和它们“共处” ,就像跑马拉松,中途会累,会想放弃 ,但只要调整呼吸 、找到节奏,总能一步步跑到终点,而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时刻,终将成为我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,毕竟,真正的胜利,不是考上哪所学校 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成为了连自己都佩服的人。